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7)》发布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15
分享:

  11月15日,西部地区首家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库报告《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该报告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同创新的成果,今年是该《报告》向全国发布的第三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在致辞中表示,新型智库建设是一个需要智慧、耐心和情怀的事。不能画地为牢,把思想局限于一地一域、一时一事;也不能用“比”的心态来看待智库建设。“比”是一种超越他人的心态,而中国智库现在需要加急的是“超越自己”,要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中去寻找典范,选择方向、确定目标。这样才会让智库的发展处在一个较高的段位,在新一轮智库竞争中实现“超车”或“逆袭”。 

  “当前,我国智库已经形成了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志强透露,近日,四川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审定了首批23家新型智库,四川新型智库建设迈上了快车道。 

  《报告》提出了2016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三大特征,即显性化竞争、外延式增长、聚焦式议题。显性化竞争是指,智库竞争从“冰山之下”转移到“冰山之上”,鼓励专家站台、抢占重大议题话语权、快速敏捷地传播,有的放矢扩大影响力,是2016年中国智库“酷”的一面。外延式增长是指,智库以合约、协作和联盟等方式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和平台化,以实现量级提升、服务升级和空间拓展的目标。聚焦式议题是指,智库更倾向于对问题集中、主题突出、关注面大、延续性好的议题做出回应。 

  《报告》从决策、专业、舆论、社会和国际影响力五个角度,对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和港澳台智库,共473家智库进行了评价。2016年我国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报告》提炼出了2016年中国智库发展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第一,我国优质智库在空间上持续收紧,向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四大版块集聚。第二,智库影响力方阵“1+3”格局初步形成。国家级智库绝对占优,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发展较为均衡。第三,智库有明显的行为惯性与偏好,倾斜会议或是倾斜讲座。第四,专业影响力是智库建设的短板。第五,大众媒体积极参与造势,对智库影响力的贡献突出。 

  《报告》围绕2016年的热点议题,对智库行为展开深入研究。《报告》筛选出了2016年的10大热点议题,给出了每个热点议题的活跃作者和活跃智库。对2016年的190个智库大事件做了深入分析,提炼出了智库开展重大活动的四个特征:国家高端智库发挥引领作用;联盟成为智库活动的新亮点;重大活动聚焦年度热点议题;智库合作网络的国际化趋势明显。此外,今年《报告》从上百家智库备选池中挑选出10家热点智库,对这些智库2016年的研究主题与有影响力的学者进行了概述。 

  《报告》认为,在智库发展过程中,我国智库面临服务意识内化与标准外化、优质智库分布存在结构性失衡、政府反馈不及时形成信息瓶颈、主体发育失衡与协同治理不畅、创新性不足与短平快产品泛化等诸多问题。 

  《报告》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关注五个方面:第一,鼓励一批智库“摸高”,介入、主导全球议题和国际标准制定。第二,放水养鱼。为智库建设提供肥水,只有地肥水美才能养出大鱼。第三,减少“回荡效应”,引导优质智库分布的适度均衡。第四,提升政府的反馈效能,保障思想渠道“下行”通畅。第五,新型智库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对”的领域,找“对”的人,做“对”的事,不求大而全,不盲目追风。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鼓励智库摸高,打造全球一流的智库品牌”“完善竞争机制,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实施放水养鱼,优化智库发展的软硬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健全事前、事后沟通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搭建智库成果的转化平台”“细化内部分工,建立因人制宜的激励机制”等六点对策建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供稿) 

(大会现场)

  原标题:四川省社科院举行《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7)》发布会 

   原文链接:http://peopledigital-sc.com.cn/newsdetail273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