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七部门关于印发《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0-12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闵行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

  2020年9月24日



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

 

设立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新片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为深入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和全市工作部署,推进新片区创新型产业发展,编制本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聚焦发展119.5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域,联动布局临港地区386平方公里范围,统筹规划包括奉贤、浦东、闵行部分区域在内的873平方公里全域,努力将新片区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

新片区地处东海之滨,是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是长三角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临港地区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呈现出产业基础实、发展潜力大、开放优势强、战略起点高的特点。

1.初步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

以打造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样板为目标,新片区初步建成了“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高端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民用航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产业不断壮大,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两机专项”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实现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有力打响了“上海制造”品牌。

2.初步形成了面向全球的航运贸易服务功能

依托世界级枢纽海港和空港,新片区初步建成了以临港临空、面向全球、连接国内外为显著特征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分拨配送、国际中转集拼等产业功能。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十二年位列全球机场第三位,航空货运出港电子运单量跃居世界第一。洋山深水港作为具有2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船舶靠泊能力的集装箱枢纽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2019年港区吞吐量达到1980万标准箱,水水中转辐射整个长江经济带。

3.初步体现了较强的产业国际协同创新能力

依托上海产业、科技和人才优势,新片区加快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功能平台、龙头企业落地发展,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清华大学尖端信息研究室、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项目中心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落地,区域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区。

4.初步构筑了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竞争优势

秉承改革开放、创新基因,两轮“双特”政策赋予了临港在财政、人才、土地、管理等方面的特殊制度机制,聚焦行政审批等的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率先形成了“事权集成、窗口集成、信息集成、服务集成”四个集成的一站式全流程审批服务新模式,创造了审批验收服务等多项新纪录,体现了“临港速度”和“临港温度”。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机遇,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聚焦自主改革、人才集聚、产业发展、基础保障等形成新一轮政策体系,区域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不断优化提升。

站立新起点、承担新使命,新片区产业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但与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战略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是:面向国际高端引领的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还不够,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仍较有限,前沿产业尚处于培育集聚阶段,现代服务业中高端环节占比不高,产业创新能级与国际竞争力、发展质量与经济密度均有待提升,吸引海内外人才汇聚、科技产业创新的配套设施、生态体系、综合服务、产城融合等有待增强完善,对标全球一流营商环境的改革突破仍需精心锤炼和全面打造,承载“五个重要”核心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要素投入有待持续强化,需要以卓越开放的姿态和务实奋进的开拓,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二、发展环境

面向未来、面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我国推动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上海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新片区产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1.国际经贸投资呈现新变化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面临变革。同时开放水平更高、灵活性更强的区域贸易安排蓬勃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擎,自由贸易制度转向贸易、投资、金融等多领域自由化便利化制度联动创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仍是外商投资首选地和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新片区产业发展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主动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2.全球产业变革面临新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创新范式更趋多样,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融合突破,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持续涌现,创新活动网络化、全球化特征突出,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形成。主要国家加强前沿产业布局和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更多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布局贴近消费市场的近岸在岸生产,扩大国际创新合作。新片区产业发展要主动融入全球协同创新网络,在开放融通中推进产业升级,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的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企业群体,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3.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方针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自由贸易试验区被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实施高水平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引领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新片区产业发展要紧扣新发展理念,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加快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辐射联动长三角,共同完善沿海对外开放空间布局。

4.上海城市发展迈向新阶段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正在全面落实党中央交付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新片区产业发展要立足上海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使命,抢抓历史机遇,强化功能构筑,为上海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发挥好增长极和发动机作用,助力提升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能级和“四大功能”核心竞争力,创造新时代产业发展新传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全力集要素、兴产业、强功能、优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与特殊经济功能区,将新片区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为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引领,一流发展。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加强国际顶尖对标,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推动高端产业、高能级要素和核心功能集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高端环节,构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积极融入布局全球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广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加强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坚持智慧生态,融合发展。顺应新技术革命浪潮,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绿色发展大趋势,鼓励发展“智能”“绿色”“创意”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引领建设高度智慧生态、高效融合共生、高频创新互动的产业新生态。

坚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不断增强面向全球、衔接亚太、服务长三角的辐射带动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构筑产业协同发展大格局。

(三)发展定位

全球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着力增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全球要素资源互联互通、集成增效的制度体系和功能平台,吸引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资源在新片区便利进出、高效增值和安全有序流动,成为全球经济网络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

国际新兴产业的创新高峰。着力培育全球化、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进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涌现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持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原始创新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承载大国重器的国家名片。着力提升新片区在大国重器领域的基础优势,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向极端制造、精密制造、集成制造、智能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摘取更多制造业的“皇冠明珠”,成为引领我国制造业高端跃升、承载大国重器的国家名片。

产业开放合作的前沿门户。着力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强化制度创新先发优势,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高水准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打造更高层次的产业开放合作新高地。

产城深度融合的品质标杆。着力促进新片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精心营造优良人居环境和空间品质,精准优化配置生活要素和产业资源,加快构建国际一流城市形态,以品质卓越的城市功能引才聚才,推动以城兴业、以产兴城,成为人才近悦远来、扎根创业的沃土。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新片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经济密度明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高开放度功能性平台和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初步构建前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

高端引领的产业集群显示度明显提升。前沿产业重大项目持续落户,制造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速,新片区对全市制造业增长贡献达到1/3以上。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前沿科技研发、高端航运服务等功能实现重要突破,离岸贸易、跨境金融交易有力增长。

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逐渐成形。创新环境包容开放、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一批技术先进的研发创新平台、国际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国家技术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集聚发展,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攻关突破,区域创新生态更具活力。

接轨国际的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聚焦高质量产业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营商环境的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支持新片区先行先试的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自由、信息便捷联通,以及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等落地实施,服务支撑功能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吸引力持续增强。

到2035年,新片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沿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大幅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国际领先,现代服务业水平高度发达,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和产业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四、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外开放度要求高的重点领域,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前沿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高能级航运、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离岸经济、智能经济、总部经济、蓝色经济等创新经济业态,建设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群

1.全产业链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

聚焦重点突破,带动全链提升,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产业集聚区。加快核心技术源头创新。聚焦高端芯片、关键器件、特色工艺、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领域,推进EDA工具、新型存储、功率器件、汽车电子等一批核心产品技术突破,加快特色工艺研发和产业化,加强薄膜、湿法、掺杂、检测等设备、核心零部件和光刻胶、硅材料、化合物半导体等关键材料协同研发。提高产业集聚度显示度,加快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特色工艺等领域,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落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离岸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联动张江构建结构优化、技术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开放合作的研发、制造、贸易平台,建设化合物半导体量产线,推进以射频、毫米波、光电、电力电子为代表的核心器件研发与产业化,研究设立国产设备材料验证中心,探索打造辐射亚太的集成电路芯片、装备及零部件贸易平台。

2.开源创新赋能的人工智能产业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多元场景应用为支撑,集合国际创新元素,搭建开放前沿的创新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示范区。加快建设基础支撑平台。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数据挖掘、自主协同控制等基础理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建立高质量、开放式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算法模型库、标准测试数据集等资源库,布局高性能算力服务平台。推动智能核心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硬件,培育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发挥人工智能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集聚发展人工智能核心软硬件。打造世界级应用场景示范。实施新片区“AI”行动,围绕航运物流、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城市管理、金融商贸等重点领域,引导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新片区“首发首秀”,打造自动驾驶、工业智能、金融科技等具有影响力的应用示范项目。构建面向国际的开源开放生态。建设国际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汇聚国内外开发者智慧,打造开源开放社区平台,推进人工智能软件框架研发和开放,在重点领域形成“算法、数据、场景”一体的开发者社区,建设国际人工智能开发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

3.面向高端前沿的生物医药产业

瞄准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前沿,聚焦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和服务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在抗体、免疫治疗等高端生物制品、新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高端影像设备、植介入器械与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及基础材料等的攻关。加强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围绕高端“研发制造服务”布局,鼓励再生医学、组织器官再造等前沿科技研究,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领域,加快落地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建设高标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联动张江药谷和东方美谷,构建生命科技产业链。优化生物医药研发货物进口流程,支持规模化CMO生产平台建设,深化MAH制度改革,鼓励总部经济模式。发展生物制品、高端化学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关键环节的服务外包。推进高端平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临床医院和临床医学中心,强化医疗服务对产业的支撑力度。构建医药医疗大数据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

4.集成创新驱动的民用航空产业

集聚发展设计、研发、制造、应用与服务,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航天产业。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围绕发展大型客机、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聚焦总装试飞、装机配套、生产支持、工装设备、发动机零部件、复材结构件制造等关键环节及核心材料,加强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集聚。推进大飞机创新谷和大飞机产业园建设,聚集创新人才、创新装置、创新机构等要素,加速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试验验证等配套功能集聚,推动总装交付、关键配套、生产支持、科技研发、航空文旅、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产业载体,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飞机科创中心和世界级航空产业基地。推动航天领域延伸布局。聚焦卫星产业链,加强卫星制造、卫星测运控及应用等的资源整合,推进智慧天网工程实施与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新生态圈,助力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

5.深度跨界融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跨界融合、绿色智能为驱动,推进智能网联示范应用,成为上海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重要增长极。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池、动力系统一体化集成、燃料电池,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机器视觉环境感知、人工智能决策、线控制动及转向控制执行、V2X通信、信息安全、高精度地图定位等技术攻关,加强核心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优化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入全球领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创新产业集群,鼓励整车、重点零部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国家智能汽车研发应用平台,加快自动驾驶及智慧交通云平台建设。开展智能网联示范应用。全面开展基于多场景的示范应用,加强车路协同技术的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功能,推进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和规模化应用,扩大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应用,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应用模式,培育“平台生态”服务新模式。

6.体现尖端硬核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以主攻高端、精密提升、拓展服务、智能升级为重点,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培育发展机器人与增材设备、智能测控装备、精密仪器仪表、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以深海开发、系统配套为重点,加强海洋动力、深海工程等装备研制;推动核电、风电、太阳能等能源装备核心技术突破;吸引和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集聚智能制造功能载体。建设国际先进的一体化太赫兹研发与测试平台,做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海洋高端装备等功能型平台,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熟度提升,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着力开展智能制造模式示范。推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应用,在民用航空、汽车、海工、医药等领域试点示范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建立以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为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打响新片区“智能制造”品牌。

7.循环价值引领的绿色再制造产业

实施绿色制造,推动绿色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建设国家级绿色再制造和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智能再制造创新示范区。加强绿色再制造技术创新。发展绿色再制造设计,建设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与评估等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提升再制造产品综合性能。聚焦重点领域高端化应用。支持在特殊综合保税区开展数控机床、工程设备等产品全球维修和再制造。培育汽车零部件、港口机械等高附加值关键工艺再制造项目,推进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设备等高端再制造技术创新应用,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再制造企业和品牌产品。拓展绿色再制造新模式。建设再制造产品检测认证、智能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建立绿色认证和评级体系,发展全托式维保、再役再制造等新模式,培育再制造高技术服务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绿色发展。

(二)链接世界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

1.服务全球的新型国际贸易

积极发挥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优势,大力推动新型国际贸易创新发展,打造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服务贸易新高地,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加快离岸和转口贸易发展。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监管措施,提升离岸贸易结算和营运功能,提供高效集拼、分拨和交割业务,服务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性业务需要,加大开放风险压力测试,增强全球资源调配功能,打造全球及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做大做强新兴服务贸易。加快文化服务、技术贸易、信息通讯、检验认证、医疗健康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大力推动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集聚新型跨境电商总部、综合服务平台,试点跨境电商进口供应链业务、B2B出口业务等模式,鼓励新片区企业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动完善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贸易创新市场主体,发展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等高附加值数字内容跨境贸易,不断深化云服务、数字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合作,打造数字贸易类示范基地,建设数字贸易企业合作生态圈。

2.创新安全的跨境金融服务

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推动金融制度、业务与产品创新,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金融开放创新试验区和国际金融服务区。大力发展跨境金融。发展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跨境再保险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研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境金融税收安排。探索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提升贸易外汇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水平。支持金融要素市场创新发展,探索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国际资产管理和股权投资。吸引集聚跨国公司资金管理中心,显著增强财资管理等功能,成为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重要突破口。探索设立美元基金、欧元基金,开展外币资产管理。创新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机构设立私募、风投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银行、保险等资金投资新片区重点产业,开展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和直接投资等。加快培育特色金融优势。积极发展飞机、船舶、医疗设备等融资租赁,优化航运金融服务。推动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再融资。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探索“监管沙箱”制度。

3.高效便捷的现代航运服务

拓展提升航海航空国际枢纽港功能,建设航空总部基地和国际领先的航运物流中心,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加快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建设。支持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具有物流、分拣和监管集成功能的航空货站,打造区域性航空总部基地和航空快件国际枢纽中心。高水准推进洋山港建设运营,推动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建设可靠、高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提升全球航运服务功能。探索发展航运指数衍生品业务,鼓励开发利用航运大数据资源。吸引现代航运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新兴业态集聚,推动沿海捎带、船舶检验业务开放试点,推动国际船舶登记业务发展,支持内外资企业机构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和航运仲裁等高附加值业务,深化航运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中转能力,打造集拼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境内外快速集拼、快速集运。加强区域港航合作。利用浦东国际机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扩大航权安排,吸引航空公司开辟经停航线。以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载体,加强海空铁运输信息共享,提高多式联运的运行效率。

4.融合开放的信息服务

强化数字赋能,发展数据产业,探索建立安全高效的跨境数据流动机制,建设信息服务开放合作的“连接器”和“数字丝路”的枢纽口岸。推动数据产业新技术新应用。优先发展与新片区产业融合度高、国际合作性强的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离岸信息服务等产业,增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区块链、边缘计算等的研发应用,支持高端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数据增值服务。建设标志性国际化产业集聚区。深化信息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完善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外资准入与监管,试点增值电信业务告知承诺制度,高标准建设国际数据产业园,集聚国际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以安全有序为前提,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交换和转接等业务,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关键领域,探索国际化数据流通机制,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增强流通活跃度,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成为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5.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

发挥与科创中心联动优势,加快集聚高能级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和高端化科技服务资源要素,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服务示范区和国际技术交易枢纽。搭建科技服务新平台新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布局新片区,建设一批具有产业带动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功能型平台,打造一批创新资源共享、创新载体共建的国际化科技服务新平台新载体,增加科技服务源头供给。加快提升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功能。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集聚全球高端专业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资源,培育发展全球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及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功能。提升专业服务合作发展环境。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高端专业服务领域国际行业组织、专业咨询、创意设计、法律服务等机构落户新片区,放宽专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限制,发展一批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和品牌。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搭建跨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构建跨国技术交易和转移全球网络,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及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大循环。

(三)培育特色驱动优势,打造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经济业态

1.自由便利的离岸经济

依托新片区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强化金融创新、海关特殊监管等的重要支撑,打造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积极发展离岸贸易。优化资金跨境结算等便利化制度环境,加快集聚跨国贸易中间商,鼓励新片区内企业开展真实、合法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试点发展离岸金融。在风险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创新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服务区内离岸转手买卖、境外投资、离岸租赁和跨境保税转租赁等离岸业务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全球经济贸易的适配性。鼓励发展离岸研发。支持国际企业在新片区建立离岸研发中心,推动研发业务外包,支持开展境内外孵化器双向孵化。大力发展离岸生产。鼓励内外资以离岸方式参与整合产业链,依托新片区产业优势,发展高端离岸生产和制造业。

2.引领未来的智能经济

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推进全要素智能化革新,实现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引领打造智能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强化新一代智能技术基础工程。加强底层技术攻关,加速大数据技术创新,构建更高质量数据集,夯实智能运行数字底座。提升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枢纽功能,推动扩容提质增能。融合赋能产业链创新链。聚焦新片区重点产业实施“灯塔工程”,创新“5GAI未来技术”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增强版,建设智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综合测试床,培育国家级标杆平台和龙头企业,创新智能技术对金融航运、文化创意、健康管理等的全面赋能发展。构建开放融通的创新生态。示范建设“开源平台领军企业行业应用”的生态架构,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联动集成的智能运行体系,积极培育知识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3.高端聚能的总部经济

营造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总部经济生态环境,打造新兴总部经济集聚区。集聚全球功能型企业总部。发挥新片区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优势,集聚发展跨国公司营运管理总部、资金结算总部、离岸业务总部、制造业总部等,推动跨国公司总部向研发、制造、贸易、结算、数据等多功能总部拓展,支持大型央企、国企和民企设立总部机构或投资性平台。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的总部政策。服务跨国公司总部开展国际性业务需要,在新片区探索实施更加开放、更有针对性和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提升总部全球资源调配功能。对接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平台,聚焦跨国公司、行业领先企业,加强总部企业对接服务,建立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发展平台。

4.面向大洋的蓝色经济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拓展经济发展深蓝空间,打造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构建创新型海洋产业体系。加强陆海资源统筹,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发展,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加快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创新,发挥国家海底观测网临港基地、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等功能载体作用,推进深海和极地资源勘探利用,推动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研发制造。加强全球和区域协同发展。联动长三角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深度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海洋科技和产业投资合作,开展海洋科技教育、海洋生态环境合作交流,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

五、产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立足新片区空间方位、交通布局、产业基础和功能建设,着力建设两港发展带、沿湾发展带,打造新兴产业创新走廊,差异化布局多功能产业组团,形成“两带一廊多组团”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以119.5平方公里为先行启动区,联动布局临港地区386平方公里,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推进87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为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提供载体支撑。

1.两大发展带

以环滴水湖核心区为重要链接点,建设两港、沿湾两大产业发展带。两港发展带。依托空港、海港南北联动优势,连接浦东机场南侧区域、综合区及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滴水湖核心区以及小洋山岛区域,布局民用航空等高端产业,提升航运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高能级、开放型现代服务业,引入培育未来产业,集聚吸引总部经济。沿湾发展带。连接国际创新协同区、特殊综合保税区芦潮港区域、前沿产业区、生命科技产业区、星火开发区,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精英,布局研发设计中心、创意孵化基地,建设多功能特殊综合保税区,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前沿产业。两带延伸拓展。依托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南北空港海港等大通道大枢纽,辐射联动长三角,带动提升沿江沿海产业能级。

2.新兴产业创新走廊

与临港环湖核心区、两港发展带及沿湾发展带联动发展,聚焦书院、万祥、海港、青村、奉城、金汇等重点园区,由东南向西北串联布局多组团,重点聚焦前沿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服务,形成生态良好、绿色发展、功能互补、产城融合的新兴产业创新廊道。

3.多功能产业组团

依托空间要素和自然条件,强化协同联动、功能置换,显著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密度与品质,打造多节点组团式发展格局。万祥书院组团,加大创新创意要素导入,联动综合区规划建设具有承载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信息产业园,为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发展预留战略空间。四团海港组团,整合四团、海港板块,着力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布局智能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奉城青村组团,重点布局高端智能制造、轻质精密制造,推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平台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星火开发区,加快承接生物医药高端前沿技术成果转化,联动张江药谷、东方美谷布局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化,培育科技运动装备等特色产业,提升智能制造能级。金汇组团,逐步释放滨水空间,联动交通大学、紫竹科技园等校区园区,积极承接张江科创资源溢出,打造生态型科创组团、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和现代都市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流滨水数智湾。

(二)先行启动区

聚焦119.5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率先集聚一批功能性、标志性重大项目,高标准集约建设前沿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南北两翼功能区,彰显特殊经济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前沿产业集聚区

围绕高端制造功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过硬质量品质、优势集群创建,建设卓越制造基地。依托临港前沿产业园、生命科技产业园、综合区先行区等区域,重点布局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产业。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化承载区,集聚发展特色工艺、关键装备、基础材料、高端封测等产业项目。提升装备制造能级,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聚焦海洋高端装备、能源装备、精密工程等优势领域,加快关键核心装置研制,推动高端制造与绿色再制造的协同发展,树立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工厂。积极引入氢能源汽车产业项目,依托智能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集聚发展以关键配件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发展,依托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加大吨级卫星、小微卫星装备的研发力度,打造全国先进卫星科学技术研发中心、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生命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入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和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建立产学研医用合作大平台,引入行业领先孵化器资源,提供从生命科技产业的研发到产业化、从创业到发展壮大等全过程的服务支持。

2.现代服务业开放区

围绕现代服务功能,建设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功能集聚的开放服务示范区,打造环湖中央活力区,发展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信息服务、高端专业服务等开放型现代服务业,加快总部经济集聚。吸引设立银行保险证券跨境金融业务总部、金融科技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航运保险中心、再保险(分)公司,以及大型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等。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资金和产业基金投资落地。探索设立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跨境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结合新片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创新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扩大文化、医疗、数字贸易等新兴服务贸易开放力度,吸引高能级主体落地,打造服务贸易总部基地。加快吸引新型跨境电商,建设海外运营中心,充分融入境外零售体系。推动医疗服务扩大开放,推进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开发和国际医疗保险结算试点。吸引境内外金融、法律、建筑、规划、设计等高端专业人才集聚,积极发展人才中介服务。

3.国际创新协同区

围绕创新协同功能,打造创新涌动、活力迸发、开放包容的国际创新协同先行区。发挥临港科技城集聚优势,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智力元素,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学交流平台,推动创新创意孵化,加快前沿产业技术研发。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社区和联合创新实验室,积极引进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国内外创新实验室、研发设计中心、中央研究院,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落地,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打造一批全球化合作、市场化运作的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促进服务平台,加快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和专业性服务机构入驻,培育新型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国际数据港”,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跨境金融贸易等数据资源国际互联互通。发展特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衔接国际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创新医药临床研究机构和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共享共创新载体,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孵化。

4.特殊综合保税区

充分发挥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创新优势,立足芦潮港、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部区位特色,加强区内区外融合发展,提升高端制造、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打造国内开放层级最高、自由便利程度最优、综合功能最显著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拓展特殊综合保税区航运功能,培育中转集拼、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特色增值服务,建设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发展跨境电商、转口贸易、文化艺术品展览展示交易、供应链管理、平行汽车进口等新型国际贸易,建设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内外链接、期现联动的大宗商品仓储交易平台。大力支持保税研发,探索技术成果、技术产品的跨境交易。发展大型设备、无形资产融资租赁、航材交易等金融服务,吸引国内外融资租赁企业区内设立SPV项目公司。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保税维修业务和绿色再制造,建设绿色全球维修、成套设备全球检测调试等补给服务基地。探索实质性加工认定和适应性制度安排,推动高端制造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的集成发展,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支持重点产业领域核心企业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研发与制造中心。

5.南北两翼功能区

围绕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综合功能,放大浦东机场南片区、小洋山岛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航空产业以及现代航运服务业,构筑“两翼齐飞”航空航海功能区。加快浦东机场南侧开发,对标世界一流航空城,着力推进大飞机产业园和大飞机创新谷建设,集约建设规模化产业集聚区,培育集聚总装交付、关键配套、生产支持、科技研发、航空文旅、运营服务等产业链,推进大飞机制造向中高端跃升,高标准建成国际航空城和临空产业示范区。拓展浦东机场国际航线覆盖面,强化洲际转运功能,提升航空总部、航空补给、航空物流能级,发展特色冷链等航空运输服务。依托洋山深水港,推进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完善航线资源配置,加快发展国际中转集拼,提升船舶运输管理、船舶备件供应、物料供应、燃料油供应等综合服务,多措并举增强港区集疏运能力,加快形成更高效、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航运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突破创新

以规划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新片区功能空间格局,提高建设强度和经济密度,促进资源要素高效率配置。围绕落实总体方案要求,持续深化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制度创新改革,强化首创性、差别化产业政策探索,加强开放战略前瞻性研究,探索突破前沿产业和离岸业务发展的政策制约,厚植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根植性竞争力,加快形成成熟定型的开放型产业制度支撑体系。实施更大力度、更加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赋予新片区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体现新片区功能特点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创新型产业发展的监测、预测和分析,为新片区政策制修订提供依据。

(二)优化投资服务网络

创新投资合作方式,加强国际招商合作,强化制度招商、功能聚商、开放引商和服务亲商,面向全球吸引高端产业和创新资源要素。设立新片区招投联动平台,搭建国内外各类投资机构等与新片区企业的嫁接桥梁,创新股权投资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大产业项目和初创型企业,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投资项目,加快集聚一批功能型、辐射型重大合作平台,开展“总部经济生产基地科技研发”等的联合招商。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搭建国际投资促进服务平台,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产业园区,加强全球新兴产业和创新技术等的对接合作。

(三)提升基础设施配套

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推进以5G、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网络、超高速光纤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等全覆盖,构建安全便利、信息畅通的全球数据枢纽平台、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国际通信设施。超前谋划适应未来发展的“海陆空天”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流网络接入能力、服务质量和国际化应用水平。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构建高效联接世界、畅达联通区域、快速衔接市区、便捷服务新片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显著增强区域内交通供给,加快建设快速便捷联接市区的交通网络,优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强产业特殊运输通道保障,形成与新片区城市形态、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相匹配的多层级综合交通体系。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探索实施适应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快落地实施各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安排。建立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统筹用于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引进培养等,制定重点产业项目长期低息贷款并吸引保险资本支持的政策。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券”,推动新片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实施存量用地更新计划,新片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与减量化指标脱钩,试点项目环评审批优化简化,推进重点产业区域环评,新建重大项目争取国家能耗单列,以弹性约束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符合新片区产业功能的项目,提高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实行集约高效的混合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

(五)打造一流人才生态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探索建设集“人才交流集聚、创新创业示范、人才改革试验、综合服务生态”为一体的国际人才自由港。积极拓宽海外引才渠道,放宽现代服务业从业限制,引进国际化专业技术职业培训项目,设立境外人才工作和创业绿色通道,创建外国人才服务港湾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的事业环境、生活环境,充分利用户籍等制度突破,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技能型人才目录制定,支持校企共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强化人才住房保障,为新片区青年群体提供稳定可负担的住房,加快形成国际融合、梯次合理、活力四射的人才队伍体系。

(六)推进产城深度融合

丰富城市服务功能,强化优质均衡、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大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就医养老、综合能源等公共服务的就近供给,鼓励高能级、高品质的特色化服务,建设宜业宜居现代化国际新城。支持引进高水平国际学校和国际顶尖教育资源,推进区内高校高水平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加强国际医疗资源导入,支持境外医疗机构区内办医。加快推进艺术中心、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国际社区、蓝绿生态走廊等重点城市功能项目建设,打造令人向往、彰显品质、舒适怡然的公共空间。推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智慧城市治理的国际典范。

(七)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根本,复制推广“特斯拉”速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动知识产权、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等的制度探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鼓励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强化知识价值创造保护运用。建立公平竞争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支持建设国际商事纠纷审判组织。以信用承诺、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信用监管”新片区样板。以风险防控为底线,推行“极简审批”制度,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

 

原文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nw49248/20201010/15f042adfcdc48e29124235a8e6f7dc2_65932.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