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1月13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发布题为“中国的商标和专利:非市场因素对申请趋势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Trademarks and Patents in China: The Impact of Non-Market Factors on Filing Trends and IP Systems)”报告,分析了政府补贴和其他非市场因素对中国专利和商标申请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中国实体不断增长的专利和商标申请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发明人向国外申请专利保护的比例较低,专利发明的商业化率较低,恶意商标申请和假冒商标的比例较高。
中国商标和专利申请量创历史新高,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针对这一趋势开展了调查分析,发布题为“中国的商标和专利:非市场因素对申请趋势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的报告。调查分析指出,除了通常推动各国专利申请的市场因素外,中国的专利申请还受到包括补贴、政府指令、恶意商标申请和防御性申请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报告分析了中国申请数量增加的原因,包括这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并强调了申请数量是如何夸大创新和品牌创造的。此外,报告还探讨了非市场因素驱动的专利和商标申请对USPTO、中国专利和商标审查制度和扰乱注册的影响。
1. 中国商标与专利申请趋势
2019年,中国受理的商标申请780万件、专利申请430万件。国际上,中国申请人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和《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商标和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长,并在2019年首次超过美国。2019年,世界各国受理的商标申请中(按类别计数),中国受理商标申请占全球一半以上(51.4%)。图1显示,2018年中国受理的商标注册数量超过了其他世界五大商标局(TM5)[1]。中国申请人提交的马德里协议申请量正在增长,但与中国庞大的国内申请量相比仍然较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18年的国家申请数据,美国在马德里协议申请中领先,其次是德国和中国。
专利申请方面,2018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量约占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的64%,占专利授权总量的82%。WIPO数据显示,尽管2018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仅占中国专利申请的约三分之一,但其数量仍超过150万件,占2018年全球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的近一半(46.4%)。图2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远远超过其他世界五大专利局(IP5)[2]和其他国家。如前所述,中国最近的PCT申请量也超过了其他国家。
2. 影响商标申请数量的非市场因素
报告认为,包括补贴、政府指令、恶意注册以及防御性申请在内的非市场因素推动了中国的商标申请。
(1)补贴。据报道,中国出台的地方性商标补贴政策70多项,包括针对国内和国外的申请和注册。由于这些补贴的金额往往超过注册商标成本,理性的经济行为人可能会选择进行商标申请,而无意在商业上使用该商标。
报告以深圳的具体情况为例分析了中国补贴对外国商标申请的影响。2013年,深圳对包括美国在内符合条件的外国商标注册给予5000元(约合750美元)补贴。2015年,USPTO全电子商标申请费用降至225美元,大大低于补贴金额。如图3所示,2013至2017财年,中国在美国的商标申请增加了1264%,其中来自深圳的申请占2017财年中国在美国的商标申请总量的42%以上。
一项学术研究调查了2017年中国在USPTO提交的商标申请中,仅在服装类商品中出现欺诈样本的频率约为三分之二,这表明这些商标没有用于商业用途。2020年1月6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清理”知识产权补贴,取消对商标补贴。
(2)政府指令。中国地方政府将继续支持非市场的激励措施,尤其针对国际申请。
(3)恶意注册。当事人试图通过恶意注册商标获利的情况较多。不诚信的申请人缺乏合法使用商标的意识。没有商业用途或商誉的商标是没有价值的,还会扰乱商标注册。中国商标保护和执法的漏洞使其有可能注册大量商标。根据在中国合法经营的品牌方的观点,有三种常见行为:①向商标所有人“勒索”;②利用商标良好的声誉“搭便车”,未经授权出售与商标类似的商品或服务;③阻止商标所有人进入中国市场或阻挠其从电子商务平台上下架侵权产品。
(4)防御性申请。善意注册未使用的商标,以防他人恶意注册。某些拥有足够财力的品牌方在多个跨商品和服务的类别下提出先发制人的防御性申请,而无意将商标用于商业用途。例如,中国商标数据库检索发现,索尼公司于2019年12月26日在所有45个类别中申请了独立的“索尼”商标。
3. 产生的影响
(1)对商标制度的影响
由非市场因素驱动的商标注册行为,损害了商标注册的可靠性,商标申请的补贴加重了中国商标审查和复审机构的负担,扰乱了中国商标注册的秩序。反过来,不利于执法,并可能缩小商标所有人可获得的保护范围。
恶意注册是合法商业的障碍,直接导致了商标的防御性申请增多。尽管防御性申请可能被视为一种合法的反制措施,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2)补贴和政府指令的影响
报告认为,中国各种补贴和政府指令等非市场因素影响了中国的专利申请趋势,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专利的商业价值相对低于其他国家。据悉,中国大陆31个省市都有专利补贴政策,且许多专利补贴提供的财政奖励大于获得专利的成本,这可能是中国PCT申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与商标一样,补贴可能鼓励当事人申请专利以获得补贴,而不是保护创新。同样也会促进将单件专利拆分为多个申请的行为,以达到特定的创新指标。
(3)对中国专利制度的影响
非市场因素对中国专利申请的影响,使人们对随后发布的专利的商业价值产生了质疑。从多项指标来看,中国专利的商业价值低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其中两项指标包括:国内发明人国外专利申请的比例和发明人专利商业化的程度。
①中国发明人寻求海外保护的频率低于美国
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商品的出口国(包括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只要出口商品涉及中方的专利技术,就应该申请国外专利保护。但数据显示,中国专利申请人寻求国外专利保护的可能性远低于美国。
2018年,每100件中国专利申请中仅有5件申请国外专利保护。相比之下,每100件美国专利申请中有80件申请国外专利保护。图4显示了IP5的国外专利申请比例。中国国外专利申请占比5%,低于其他IP5国家(42%至202%)。尽管中国发明人在中国提交的国内专利申请量远多于美国发明人在美国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但美国发明人提交的国外专利申请量却更多。以此衡量,2018年,美国以23万多件国外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以66429件国外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五。报告认为,中国相对较低的海外专利申请量很可能反映出海外申请的投资回报不足以抵消外国申请相关的费用成本。
②中国发明人在知识产权商业化方面落后于美国
许可是知识产权商业化的主要手段。根据WIPO《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美国的知识产权收入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上排名第一,而中国在这一比例上排名第44位。2019年,美国占全球许可总收入的32.5%,中国这一比例为1.7%。图5显示了2019年IP5国家/地区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不包括国内许可)。中国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占贸易总额的比例,显示出中国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价值相对较低。
4. 结论
近年来,中国的商标和专利申请量超过了全球竞争对手。一些观察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商标和专利申请量可以反映其品牌创造和创新强度。虽然中国在数量比较上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其在这些领域的强度有关,但在没有其他支撑背景下,不应得出这方面的结论。中国出现的补贴、政府指令和恶意注册等非市场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标和专利申请活动。如果不考虑非市场因素的作用,基于商标和专利申请绝对值的国家比较很有可能高估了中国的品牌创造和创新活动。这些非市场因素不利于国内外注册和专利保护,加重了专利和商标审查机构的负担,缩小了合法权利人可获得的保护范围。
邓文鼎 编译,李姝影 校译
来源:https://www.uspto.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USPTO-TrademarkPatentsInChina.pdf
原文标题:Trademarks and Patents in China: The Impact of Non-Market Factors on Filing Trends and IP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