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发展概览
一、传统图书馆建设时期
兴业之荣(1958-1967)
1958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成立后,四川分院图书馆于同年12月正式成立。兴业之初,由于各种必须的设备、用房和人力奇缺,组织机构很不健全,图书馆暂设在成都市锣锅巷四川分院办公楼内,面积为580平方米。其主要任务是为四川分院机关和下属各研究所收集书刊资料并提供借阅,由分院机关直接领导。
1962年7月,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成立,四川分院图书馆由此更名为西南分院图书馆,并迁址至人民南路四段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览馆(现四川省博物馆),拥有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职工30余人。1962年底,西南分院图书馆成为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五个常委之一。1965年,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据中央战备的要求,将科学院修建西南分院图书馆馆舍的地址改在双流万安。该馆舍于1966年动工,1968年竣工,总建筑面积6163.29平方米(其中书库及工作用房5301.97平方米,生活用房861.32平方米)。
1965年底,图书馆职工发展至40人,1966年1月,西南分院调任刘全科为西南分院图书馆馆长。
特殊时期之守(1967-1977)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西南分院图书馆馆藏损失严重,日常业务工作陷于瘫痪。1967年秋,西南分院图书馆迁往成都生物所对面的二层小楼,面积仅540平方米,全体职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馆为读者服务。
1971年春,西南分院建制撤销,西南分院图书馆与四川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原西南分院图书馆的书刊订购中止。图书馆如蒙尘珠玉,待时而起。
恢复发展之路(一体化时期,1978-1984)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科学的春天来临。197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恢复大区分院建制,并于1978年1月将并入四川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原西南分院图书馆正式收归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地师级建制,印章自1978年8月1日启用。馆址迁回原二层小楼,同年8月正式开馆服务,职工29人。
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文献情报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提出“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成都图书馆除办公室、采编部、文献服务部外,增设了情报研究室,突破了传统的单纯文献服务,开始进行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1982年,机构再次调整,成立了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业务处、情报研究室、采编部和文献服务部六个部门,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建立和健全了业务工作制度,使文献工作在服务方式和范围上进一步拓展,情报研究工作逐渐走向成熟。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研究也开始进行,并于1983年引进PDP11/23计算机。院属成都地区的图书情报业务协作交流工作也初见成效。
1981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修建市区阅览楼,1984年竣工,建筑总面积3258平方米。至1984年底,职工增至78人。
从1978年至1984年间,完成了恢复重建的成都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加强图书馆业务基础建设,促进管理正规化、图书情报一体化以及计算机应用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无论从馆藏规模、服务范围、职工人数和业务素质都远远超过了过去的西南分院图书馆,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建设现代文献情报机构(1985-2000)
1985年5月,成都图书馆迁入新建阅览楼,面貌焕然一新。设立了“社科图书、报刊阅览室”、“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专利文献阅览室”、“外文期刊阅览室”、“检索室”和总出纳台,改善了借阅条件。逐步实现了文献著录标准化并增设了“会议录专题目录”和“会议录机构目录”,为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检索条件。文献服务工作面向全社会开放,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复印、胶印、代查、科技咨询等服务项目。
1986年,中科院出版委主持召开了全院第二次文献情报工作会议。会议修订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暂行条例》,提出了由院文献情报中心、院属地区文献情报中心、院属各单位文献情报部门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体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七五”计划》,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在这次会议精神指导下,成都图书馆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加快了发展步伐。
1988年,成都图书馆通过了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组织的学术评议。1989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批准成都图书馆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并保留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名称。同时,四川省情报学会理论方法委员会正式挂靠中心。不久,四川省科技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又先后批准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为“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咨询服务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科技查新咨询中心”。
进入80年代末期,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成都图书馆的情报工作进一步强化,科技咨询、专题情报调研和信息开发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研究也取得较大发展,引进了3COM局域网络,终端进入各部室,读者可利用检索终端检索馆藏书刊。馆藏结构优化和地区文献情报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5年按照科学院要求,一个单位必须有“学科特色”,中心制定了《1995—2000年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模式:以加强和发展学术性与公益型的科技文献情报支撑系统为主,以建立地区性自动化网络信息中心和科技信息开发服务中心为两翼。提出了“建设有学科和地区特色的自然科学文献馆、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信息中心、地区性自动化网络信息中心和科技信息开发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促进了馆藏结构优化,使信息开发和自动化信息网络建设突飞猛进。至1997年底,已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献信息中心、科技开发与咨询中心和自动化网络信息中心。
1998年,接管中国科技网成都网络管理中心,成为将网络服务与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紧密集成的文献情报机构。之后完成中心计算机网络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网站”(http://www.clas.ac.cn/)建设,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当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与四川大学信息管理系联合获得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中科院人教局授予成都分院图书情报专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
1998年8月,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10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结构性调整方案》付诸实施,职能管理部门设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和后勤处;业务部门分基础服务和信息开发两部分,前者设图书部和期刊部,后者设信息咨询部、网络工程部、编辑出版部、综合经营部;同时,中心投资控股京川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1999年3月,新建书库楼项目动工。此项目经“七五”、“八五”、“九五”几届馆领导和相关同志十多年不懈努力,在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批准。按照初步设计与施工布局比例允许,实际竣工面积为3376平方米,2000年3月31日竣工。书库楼按照现代化图书馆开放、开架思想设计,采用智能综合布线系统,并与原有阅览楼内部联通,外墙形状、颜色完全一致,使书库楼和阅览楼浑然一体。2000年8月18日,路甬祥院长为中心书库楼落成揭牌并题词“西部开发信息先行”。
1999年10月,在湖北宜昌召开的院第11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讨会上,我中心率先提议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整体进入知识创新工程。2000年3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主要负责人会议在西昌召开,院党组副书记兼出版委主任郭传杰、院综合计划局副局长兼出版委副主任许平到会。会议讨论了院文献情报系统争取整体进入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目标。4月至6月,在98年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中心实施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同时将后勤处和综合经营部整合为后勤服务中心。
三、集成化知识化个性化服务(2001-2008)
2001年1月,中心阅览楼及园区改造项目获中国科学院批复。该项目于2002年启动,改造建筑面积3258平方米,2003年3月完工。至此,市区馆舍总面积达6834平方米。为支撑科研创新和方便读者利用,阅览楼四分之三的建筑格局为开放式结构,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增加了中央空调和火灾报警系统,更换了电梯。在学术厅增设投影设备和视频会议系统。按照成都分院园区建设统一规划,2004年6月完成门厅转向工程,6月15日新大门启用;与之配套的园区周边绿化和阅报栏建设也一同完成。
2002年5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顺利通过了中心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的当面汇报,从此中心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根据《创新任务书》要求和工作需要,完成了部室重组与调整,原图书部、期刊部整合为文献馆;原信息咨询部、编辑出版部整合为情报咨询部;原网络工程部重组为网络信息部;职能管理部门整合为综合办公室。原后勤服务中心重组为物业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的全员聘任工作。9月,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
2003年3月10日,中心与四川大学图书馆达成全面合作协议。2003年中心独立申报的情报学硕士培养点获科学院批准,同时,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情报学硕士培养点,也获得国务院批准。当年,中心在全院文献情报系统第一次创新试评估中获得第一名。
2004年,中心独立申报的图书馆学硕士培养点获得科学院批准。
2005年1月19日,在成都分院领导陪同下,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市长葛红林到中心视察。中心向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我中心为核心、以网络为基础,建设成都市科技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议,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批示,指示有关部门配合工作解决问题。
2006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成都分馆”揭牌仪式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总馆、兰州分馆和武汉分馆同时举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领导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一起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成都分馆”揭牌。成都分馆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4月,根据国家科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国科图)的总体协调与部署,完成成都分馆创新三期的岗位设置方案,在创新岗位数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强化了面向科研一线的学科咨询和面向战略决策的情报研究的岗位迁移。5月中旬,正高级创新岗位在国科图完成竞聘;5月下旬至6月上旬,按照国科图的相关要求和统一程序,分馆部门负责人、副高级以下和项目聘用岗位的竞聘工作全部完成。部门设置为:信息服务部、情报研究部、信息技术部、业务处和综合办公室。
2007年 5月,成都馆在贯彻中国科学院《公文处理标准》、《档案管理标准》、《信息宣传工作标准》、《安全管理工作标准》考评中,被评为二级达标单位。
2007年12月,根据《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7〕207 号)和《关于印发〈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7〕209 号),成都分馆按照中国科学院和国科图的统一部署,完成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损失惨重,成都市也遭受波及。成都分馆馆舍、宿舍、计算机网络设施部分受损,华阳书库损失严重。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党组副书记方新,国科图常务副馆长张晓林,党委书记、副馆长许平先后到成都分馆慰问,并查看受损情况。
2008年6月24日,按照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统一部署,启动两年一聘的岗位聘任工作,对全馆各级岗位进行重新聘任。
2008年10月9日,中科院成都分院在国科图成都分馆召开新一届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宣布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