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四川要建一座361.6平方公里的“城”
- 来源:
- 发布时间:
- 2020年06月04日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科学城?成都描绘蓝图。
高点起步。“我们借鉴吸纳了日本筑波、英国牛津剑桥、深圳光明、上海张江等国内外科学城的先进经验,组织了由两院院士领衔的50余人专业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俊杰说道。
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
●坚持科学铸魂,畅通“从0到1”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
●坚持融合共生,遵循“物理有界、数字无边”的发展模式;
●坚持生态赋能,构建圈层思维引领的创新生态体系;
●坚持场景引领,推动科研组织范式从供端研发向需端牵引变革四大发展理念。
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四大战略定位。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力争成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新增2个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2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国家级创新中心,100个以上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
●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361.6平方公里上的高质量发展高地
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由“一核四区”构成,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 一核:成都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 四区: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协同构建创新功能突出、创新服务完善、主导产业领先的“二次创新”承载地。
规划面积88.9平方公里,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重点围绕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新经济新产业,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
规划面积69.8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重点围绕生物技术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领域,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规划面积60余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规划面积43.1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集聚华为成都研究院、京东方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一核四区”通过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开辟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14条策略有序推进
具体来看,成都谋划了资源汇聚、生态营造、动力承载、区域协同和改革创新5项重点任务,共包含14项推进策略。
●聚焦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实施聚集国际一流科技资源、聚集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团队)等两项策略。
●聚焦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和人居生态,实施构建先进要素富集的创新生态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活社区等三项策略。
●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全景赋能,实施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等两项策略。
●聚焦成渝合作、国内协同、全球开放,实施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三项策略。
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将在赋权形式、健全决策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试点以知识产权等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投资的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制度;
发展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在科学城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
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在科学城内率先探索建立创新项目非常规评审机制和支持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为标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SXa9R9xHUs-EqbmXWoI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