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科研新范式: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举办大模型技术培训助力科研范式转型
- 来源:
- 知识系统部
- 发布时间:
- 2025年03月28日
3月27日,为深化人工智能与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大模型技术在科研全链条中的赋能路径,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云成都区域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两场以“中国科技云智能科研助手服务介绍&大模型相关部署使用、应用研发经验分享”为主题的培训会。培训会吸引了成都分院各研究所逾400名科研骨干积极参加,聚焦大模型技术研发与科研场景协同,为构建智能化科研生态注入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技云部李菁菁主任线上参会并介绍了培训目的。李菁菁主任指出,在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模型技术已成为“科研范式转型的核心引擎”,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工具效率,更在于“重构科研问题发现与验证的逻辑”。中国科技云智能科研助手通过RAG知识库等先进技术,着力推动科研流程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升级,为科研人员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科研支持。
随后,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灿和郑依华分别就大模型垂域化应用的关键路径及团队知识库建设案例进行了深入阐述。他们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技术生态,实现从通用模型到领域专用模型的精准适配,并结合智能科研助手的功能演进,展示了相关实战案例,突出了“人机协同”在复杂科研任务中的增效价值。参会人员对专家的分享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提问并与汇报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此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通过专家的分享和互动交流,科研人员对大模型的应用和研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