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ent 201”模拟研究活动的情景
近年来,全世界每年发生近200起流行病事件,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破坏性威胁。避免和应对大流行病爆发这一灾难性后果,必须依靠各国政府、主要国际机构和各个行业的通力合作。为此,JHCHS通过桌面推演活动,向各国政府、各行业、有关备灾机构或组织以及公众宣传现实世界中的大流行病威胁,以提高全球性疾病大流行情况下的紧急应对能力。在此之前,该中心已先后三次举办类似演习活动,分别是:2001年天花病毒袭击演习(代号“Dark Winter”)、2005年生物恐怖袭击演习(代号“Atlantic Storm”)和2018年新型呼吸道病毒爆发演习(代号“Clade X”)。
“Event 201”模拟了一种名为“CAPS”的新型人畜共患冠状病毒爆发过程:病毒首先从巴西某养猪场开始,随后在南美一些大城市的低收入、人口稠密的社区中发生人传人,之后通过航空旅行方式传播到葡萄牙、美国和中国,最后在更多国家传播,导致全球性的大流行病,如图。
模拟过程包括医疗应对品及对策、经贸与旅行、财政资源分配以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讨论,强调了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的相关问题,例如:部分国家在疫情爆发初期具备防控能力,但无法避免重新被传染,疫情蔓延不可避免地出现全球化;疫苗研制需要时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无法限制病毒传播;大量患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带来更加严峻的其他社会问题等等。
该模拟情景持续了18个月,期间共有6500万模拟死亡人口。最终因为易感人群的减少,疫情传播速度放缓,直到疫苗被研发出来或全球80%~90%的人口受到感染为止。
2、“Event 201”模拟研究活动提出的建议
“Event 201”模拟研究活动指出,严重的大流行病始终存在爆发的可能性,不仅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致命威胁,还会对全球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在应对这些威胁时,政府公共部门独臂难撑,必须与各类组织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协作。为此,活动组织方提出了7项行动倡议。
2.1 政府公共部门、各类组织和企业应研究大流行病期间如何有效开展协作
大流行病爆发将给政府公共部门带来巨大压力。应迅速激活政府外部各类组织和企业的应急响应,如利用物流运输、社交传媒和物资分销等业务领域的公司,快速响应政府应急需求,确保重要信息、战略物资等可用于公共卫生反应行动。这种应急协作能力的建立,需要提前建立法律和组织保障方面的合作基础,如政府、组织和企业联合成立全球备灾监测机构、或签订备灾应急合作协议等。
2.2 建立国际医疗应对品库存,以备严重流行病时期快速、公平地分配医疗应对品(疫苗、治疗剂和诊断剂等)
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医药公司签订协议,获得虚拟的疫苗(或药物)库存量,增强WHO在灾难性大流行病爆发时向最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医疗应对品(Medical Countermeasures)的能力。在极端情况下,各国可能不愿意放弃稀缺医疗资源支援他国。因此,强大的国际医疗资源库存可以尽可能降低这类情况的影响。倡议具有国内供应或制造能力的国家,向该虚拟库存做出捐赠,各国应通过提供额外资金来支持。
2.3 各国、国际组织和全球运输公司应共同努力,以保障大流行病期间能够维持必要的交通运输和贸易能力
涉及到风险研究、旅行建议、进出口限制和边境管控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间的协调、沟通与决策能力。从过去的经验看,即使是局部地区小规模的疫情,也可能带来恐惧和不确定性导致不合理的边境管控措施,例如关闭一些跨国业务、禁止进口、航班停飞以及国际运输暂停等。而大流行病爆发时,不合理的切断人员和物资的流通可能适得其反,使遭受疫情的国家或经济体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因此,公共卫生和其他有关的政府部门,应与国际航空、航运公司合作制定切合实际的应对方案和应急计划,以应对极端情况下必要的交通运输和贸易需求,如为运输人员提供有效的防护保障和疾病预防措施,对关键贸易路线提供补贴和其他特殊保护措施等。
2.4 政府应为大流行病所需的疫苗、治疗剂和诊断剂的开发和大量生产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在大流行病爆发情况下,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与易感人口数量相匹配的、安全有效的医学应对品,这对一个国家医疗应对品的研发、生产、分发和分配等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呼吁有条件的国家进一步强化这一能力,并与WHO、CEPI(流行病应对创新联盟)、GAVI(全球疫苗与免疫联盟)及其他相关组织或机构进行协调,进行新技术和工业方法的投资和分布式生产制造。
2.5 全球企业应认识到大流行病带来的经济冲击,并做好更充分准备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各行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普遍缺乏大流行病爆发的商业风险意识,也鲜有备灾投资。应通过多种手段向私营企业提醒大流行病爆发带来的商业风险,并以公私合作方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降低风险损失。在大流行病爆发情况下,大部分行业领域都会遭到重创,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支持。因此,呼吁全球的企业领导人在流行病防治工作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2.6 国际组织应优先关注流行病爆发带来的经济影响
疫情期间的一部分经济损失,可能由于个人、机构和国家适得其反的行为所致,例如旅行和贸易的中断、消费者行为的改变等。除此之外,疫情期间也需要增加和重新评估相应的财政支持力度。国际组织需要在最大限度减少公共卫生风险和保护经济社会运行发展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呼吁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区域开发银行和各国政府、基金会以及其他机构,进一步探索疫情防治基金的数量和可操作性方法,确保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灵活使用。
2.7 在应对下次大流行病之前,各国政府和行业应优先研究谣言管控
政府应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公司合作,研发更加灵活的方法来传递准确信息、识别和过滤错误信息,增强向公众传递可靠信息的能力以及管理谣言和错误信息的能力。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应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合作,快速开发并建立卫生健康信息发布渠道。对于媒体公司而言,应保障权威信息的优先权,并通过技术手段有效抑制谣言传播。
3、几点启示
“Event 201”模拟研究活动虽然只是一次全球突发大流行病应急事件的桌面演习和模拟研究,但对我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政府公共卫生部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真正带头树立疫情风险防控意识,把预防控制疾病流行作为机构最高职责,吸取教训并全面完善疫情风险控制机制和工作流程,充分履行好预防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流行的第一道严密防火墙的组织职能。同时,有责任提醒社会各组织、行业、企业和公众树立相关疫情风险意识,传播和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公众预防各种流行疾病等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应成为社会风险治理的最高原则。
(2)相关战略政策研究机构应当超前研究各种可能的社会风险,包括公共卫生风险事件的可能后果及其应急管理机制,并向政府部门提出管理建议和管理行动方案。要研究和推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有关组织机构的紧密协作的备灾与联防联控应急管理预案。相关战略政策研究机构要真正开展前瞻性的预见预警研究,而非事后解释性研究。这样的战略政策研究机构要大力支持。
(3)完善信息传播治理体系,提升信息传播治理效能。政府要加强信息及时公开力度和时效性,确实提高政府信息权威性和公信力。要利用先进技术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渠道,建立高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体系,即时掌握各类信息,让真实的信息跑在前面。建立独立、专业、权威的“信息监察制度”,及时做好各类信息的“扶真去伪”工作,让“真信息”得到甄别护爱而强化传播力,让“伪信息”即刻现出原形而丧失传播力。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公信力是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政府必须做好的极端重要工作。
(4)要建立重要医疗物资的多级战略储备和及时更新制度,国家、省级等不同层次,要按照风险响应等级保证重要医疗物资的供应能力。要建立重要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名单制度和大数据库,实时掌握重要医疗物资生产能力,提高资源统筹调度能力。要建立有良好社会信誉的民间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等社会机构的白名单制度,以政策引导这些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协同合作,使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辅助政府做好物资供应流通分配等任务。
(5)要及时科学评估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时间尺度,各地区各行业应当因地制宜,及时制定恢复和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针对性、特殊性促进政策措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6)要加强人口生命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研究,应针对已经发生(如SARS、MERS等)和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等,未雨绸缪,以长期战略投入支持诊断剂、治疗剂和疫苗等的研发工作,特别是针对已经出现的7种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药物等的研发工作,切实提升我国的医疗应对品研发和生产能力。
文章作者:刘昊, 张志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Copyright@2020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6号 邮编:610041